目前分類:頭城文風社區報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02-11-P1.jpg

七月尾_村落裡的中元祭

頭城中元節最美、最有價值、最迷人與動人的地方,莫過於居民為了七月尾的搶孤,在整個農曆七月裡合力豎孤柱、綁孤棚、村落裡的居民一起上山砍竹、運回村落剖竹、削藤、綁孤箋、合力推孤箋到會場,十三支孤箋上孤棚、水燈遶市街、竹安河口放水燈等的過程。
雖然「頭城搶孤」是全台灣農曆七月中元祭重要的民俗節慶,也被登錄為「宜蘭縣的無形文化資產」,但是對年輕人來說因為缺乏跟老居民一樣長期的參與,所以很難在沒有親身的經驗下,感受到頭城搶孤文化的美。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101-第10期頭城文風_Page_1

◤ 「祭聖」
依據《續修頭城鎮志》的報導:頭城是先人拓墾宜蘭的第一站,歷年農曆二月初三(相傳為文昌帝君聖誕),和平老街上的慶元宮均舉行「祭聖」大典,以三獻禮祭祀制字先師倉頡夫子以及文昌帝君,祭聖的起源已不可考,只知到清朝就已經開始了,當時僅鎮上的秀才、舉人或書房的教師參與。

◤ 學生遊街「送聖蹟」到頭城河口放流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1-第9期頭城文風_Page_1

◤ 去年原本要在和平街的北門整修一間厝當店 但是土地公都沒答應
去年文化局向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爭取到一些工程經費,原本經過討論計畫在和平街北門福德祠附近找一間老房子,讓已舉辦五年的土地公生日「千龜來朝」社區文化節慶活動,在平時就能透過展覽及DIY讓遊客參與和體會,也讓北門多一個供公眾利用的地方,透過經營讓頭城老街更有趣味。 要在廟的旁邊找一間老房子,修一修當作老街的「店」,一開始便向土地公報告,連擲了幾次杯筊,只是祂一連幾次「笑杯」都沒同意。我們還以為只要是好事,好好的做,最後祂一定會滿意。只是後來連續找到了幾間老房子,剛開始談還都順順的,只是說也奇怪,到最後總是被一些問題卡住而都「沒成」。

◤ 後來整修和平街最南端的天主堂門面 恢復原本素素雅雅的洗石子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學劇場_Page_00_封面.jpg

拍這張照片是在2008年的夏天...蘭陽溪接近了出海口,停在橋上被這畫面深深吸引許久,
而至今儘管每天在這裡生活、忙碌於工作,但那時的景色總是提醒自己對土地的感知必須一直存在。

『頭城文風』先前發行了黑白版的社區報共八期,直到今年八月因頭城鎮公所的支持才有機會出版彩色刊物:上期的《看搶孤》、本期的《文學劇場》,藉此挑ˇ起我們對熟悉的故鄉另一深層的情感。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搶孤-封面.jpg

『頭城文風』社區報好久不見了,這個月在頭城有很重要的中元祭典搶孤活動,
以往總是在農曆七月最後一天,跑到搶孤會場人擠人的湊熱鬧,
今年工作室從農曆七月的開始就跟著活動行程跑,感受到很不同且神聖的傳統文化,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7+8_Page_01.jpg

◤ 我們的慶典 / 家鄉的節慶活動除了聲光大作的熱鬧外  是否讓您感動了嗎?

你今年參與了家鄉的節慶活動嗎?家鄉的節慶活動帶給你怎樣的感受?你有很享受這活動帶給你的快樂嗎?你有因為參與家鄉的節慶活動而與家鄉更接近、更瞭解家鄉?與同住在一條街、同一個社區的人更接近?還是覺得每一年的節慶活動都一樣,只是「鞭炮」、「煙火」、「喧天鑼鼓」下,短暫煙霧迷漫、震耳欲聾的「熱鬧」?因為今年參與了頭城城隍廟農曆正月初五夜訪與初六正日的遶境活動、頭城老街南北門「千龜來朝」活動、利澤簡元宵求一塊虎皮保平安活動,另外特地跑到中部去體驗「大甲媽」出巡遶境。所以特別將參與過程的一些體會與感受,透過本期頭城文風與您一起分享。最主要的目是希望透過上述節慶活動的觀察報導,讓大家從心「體味」家鄉年節活動曾帶給老一輩的感動所在,引發大家認真的思考著,如何使來年的地方節慶活動有趣、有意義,並且能持續下去,而成為出外的孩子在每年都會返鄉參與的家鄉活動,以「補充家鄉能量」,使頭城的小孩因為參與家鄉每年的節慶活動,而自然承傳著頭城家鄉的文化與故事!

7+8_Page_02.jpg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P2130200.jpg

發社區報時有個怪癖,總喜歡把社區報塞在信箱裡的角度要抓的剛剛好,因為,那個是很吸引人的畫面~

工作室堅持社區報發行必須親自發送至街上人家,在頭城已發送了三次,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_Page_1.jpg

教子

「白天大家都不敢跑出外面來,太陽下山了,屋裡還很熱,外面空氣已經很涼爽了。太好了。」鏡明顯得很快樂。

「姊姊,妳看,天還這樣亮,星已經出來了。」勵君忽然叫起來了。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3+4-P1.jpg    

習慣

最近看到一本很有趣的書,是英倫才子 艾倫․狄波頓 寫的《旅行的藝術》(先覺出版社),這本書中他以作家、藝術家等的作品為嚮導進行實地旅行,而寫出他在旅行中的感受,在最後一章〈賦歸〉他則回到自己住的地方進行旅行「習慣」的反省。在最後一章裡他一開始他以1790年一個名叫德梅斯特的人,關起門來在自己居住的家裡面旅行,穿著睡衣不用提著行李就可出發的《斗室之旅》談起。作者狄波頓認為《斗室之旅》的見解很獨道,提醒旅行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否,要看心境而非旅遊的目的地。而旅遊的心境?感受力或許是這種心境的主要特質。 

他說當我們第一次來到一個地方,我們是謙卑的,沒定見的對什麼都感到有趣,所以在對異鄉的一切都大感好奇;反之,在一個地方住久了,習慣了,也就盲目的對很多東西視若無睹,更不用說還有什麼新鮮、有趣的東西在住家的附近被發現。所以當他學著《斗室之旅》的方法,扭轉過去的習慣,進行一趟從新認識住家附近的旅行。首先他先強迫自己用「環顧四周,像是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的特別心情,命令自己必須把這裡的每一樣事物當做是有趣的,就這樣他開始看到、感受到所有的東西,所見的更顯現出以往未見的潛在價值,這趟居家附近的旅程開始有了收獲。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頭城社區報第1+2期_Page_01.jpg   

三、四年來總是喜歡在頭城城隍廟或東嶽廟遶境前

先在街上選一個視野很好的點  等待隊伍中帶有古文風的大神尪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