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P1.jpg    

習慣

最近看到一本很有趣的書,是英倫才子 艾倫․狄波頓 寫的《旅行的藝術》(先覺出版社),這本書中他以作家、藝術家等的作品為嚮導進行實地旅行,而寫出他在旅行中的感受,在最後一章〈賦歸〉他則回到自己住的地方進行旅行「習慣」的反省。在最後一章裡他一開始他以1790年一個名叫德梅斯特的人,關起門來在自己居住的家裡面旅行,穿著睡衣不用提著行李就可出發的《斗室之旅》談起。作者狄波頓認為《斗室之旅》的見解很獨道,提醒旅行帶給我們的快樂與否,要看心境而非旅遊的目的地。而旅遊的心境?感受力或許是這種心境的主要特質。 

他說當我們第一次來到一個地方,我們是謙卑的,沒定見的對什麼都感到有趣,所以在對異鄉的一切都大感好奇;反之,在一個地方住久了,習慣了,也就盲目的對很多東西視若無睹,更不用說還有什麼新鮮、有趣的東西在住家的附近被發現。所以當他學著《斗室之旅》的方法,扭轉過去的習慣,進行一趟從新認識住家附近的旅行。首先他先強迫自己用「環顧四周,像是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的特別心情,命令自己必須把這裡的每一樣事物當做是有趣的,就這樣他開始看到、感受到所有的東西,所見的更顯現出以往未見的潛在價值,這趟居家附近的旅程開始有了收獲。

很多人都在頭城市街住了很久,或許我們也像狄波頓所說的一樣,對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早已習慣了,從來不覺得有什麼新鮮、有趣的東西,真的是如此?那我們又如何跟小孩與別人述說我們居住的地方,甚至是要政府幫我忙做些什麼呢?所以我們也學著狄波頓,用著像是第一次來到這個地方的特別心情,從新來趟頭城的街弄之旅。或許您在看完這社區報,也起身來趟頭城街弄之旅,說不定也有特別的地方等待您去發現。

3+4-P2.jpg   3+4-P3.jpg  

這一天捨南北門土地公廟間之和平老街,而行走閒晃於頭城市區南北門外的數條街巷,以著隨性漫步但又如初次來到、期待發現的態度,於南門土地公廟後方往南、新興路、開蘭路、纘祥路、中庸街等行走,發現老街以外街巷間處處偶得的民家趣味。

◤ 總盼不到 和平街23號 她開門

稱她和平街36號是「厚實的家」,因這屋子無論牆面、圍牆都砌著厚實的清水紅磚牆,厚實的紅磚實牆,把大開窗花狀造型的鐵窗襯得細膩。圍牆入門二側退縮的洗石柱顯得特別巧思。圍牆內綠樹、九重葛,讓厚實的屋子更顯得溫馨只是每次經過,總盼不到她開門。

 

◤ 右鄰和平街21號 「之」字戶外梯

由圍牆內石條、塊石、以前所遺留下的房子殘構,壘了就種菜。視線沿著中間的鋪石步道,可見「之」字斜上的戶外樓梯通往每層樓,想住在這的人家應較獨立吧。

 

◤ 老街以南,有著乾淨感的和平街42號

由南門土地公廟背面往南走,過了南興路,來到路口二戶同一屋頂的一層樓尖峰厝,每走到這總有莫名的「乾淨」感,水泥瓦素樸屋頂、黃褐色13溝磚腰牆、洗石子柱、門框與窗台,加上漆成水籃色的大大木窗和已褪色之木刻門聯:「康寧永暘祿自天申」、「賜作良規造就家庭幸福」、「祿操勝算養成輸送權威」。走到這裡總讓人留連,想與屋內人家閒聊,一探家的質感。

 

◤ 和平街38號,漫生的爬藤襯著洗石欄杆

大門二側上了紅漆的大鐵窗,由側面才看清楚鐵窗上彎折的菱形圖案,亭仔腳(騎樓)天花中間圓形白色灰泥燈飾,入口大門二側還遺留著門臼和門框上之鐵環可見以前應有腰門,而二樓女兒牆上的青苔與平台上攀附漫生的爬藤,把葫蘆造型洗石子欄杆襯出,味道剛好。

 

◤ 近午的片刻安靜,和平街36號

屋內左側小木隔間裡燈正亮著,讓冷天添著家的溫暖,應是城隍廟李榮木主委在裡面讀書寫字,此刻不想驚動他!怕壞了這近午的片刻安靜與沉醉。下次再來時要登門而入,到小隔間內一探究竟,享受小空間裡的半晌恬適,還要一杯熱茶,要他說說家的故事與家中的木匾、什物。

從南門之街口到榮木主委家,這六戶人家引發了內心「街弄小遊」的興味。

2011-0203 頭城社區報第3+4期_Page_04.jpg

◤ 和平街19號走進屋子裡,才能發現的別有洞天

這平實的二層樓街屋做什麼使用?正當想仔細瞧瞧外牆的洗石子與入口之木門時。屋主開門出來詢問,認出是多年前認識的簡佛養老師,在問了來意後他要我們隨他進屋裡看看。

進了屋裡才發現這屋子通至開蘭路,長長的街屋中間還留了中庭,而通往二樓、三樓的樓梯、與每層樓的走廊都被安排向著中庭。中庭從上而下的陽光,與水泥本色的樓梯、走廊,讓別有洞天的老房子處處引人感受。

如果不是簡老師的盛情進到屋子裡,從正面開蘭路的雜貨店面、或是和平街側的外牆,真是難以想像房子裡的特別。三樓的佛堂是簡老師父親所設置,佛堂裡的供桌、裝飾仍保留著民國五○年代的風格,甚是我喜愛的佛堂清靜味,是近年佛堂所不能比擬。

 

◤「畫畫要瘋狂」的簡佛養老師

到了頂樓的畫室,喝著簡老師泡的咖啡與他閒聊。他說名字是父親取得,父親有慧根,造了佛堂,哥哥名為佛佑,他取名為佛養。滿室作品有油畫、國畫與陶瓷,簡老師說現在攻四樣:油畫、國畫、書法與陶瓷。近期則以國畫為主。他說畫畫是從頭城國小退休前三年開始的,民國88年退休後便全心投入;「畫畫要瘋狂」,他為了畫日出,每天都往海邊跑,天天四、五點就到海邊,跟著日出跑了三、四年,他稱讚頭城的日出最漂亮;更說:為了畫油畫在宜蘭四處跑,都到現場去寫生,宜蘭應該沒人跟他一樣。

 

◤ 若不是簡老師盡最大的努力,校長宿舍早就被拆了

壞的校長宿舍面臨前後五紙公文要拆除的命運。當時他從畫畫、藝術的眼光與角度來看老宿舍,成排的大王椰子配上校長宿舍是街上的好畫面,直覺一定要把宿舍留下來。他在學校工友的協助下,自掏腰包花了十幾萬,為前後庭院積水與長滿雜草、屋頂漏水的老宿舍,去除雜草、填土、抓漏、室內鋪上木地板。

老宿舍在他的努力下,由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並修復,才能有現在的再利用與經營開放。談起這段老宿舍保存的往事,我也參與其中,瞭解校長宿舍保存的過程,如果不是簡老師最初的用心與行動就沒有今天,他可說是頭城國小校長宿舍保存中最大的功臣。簡老師還提出老建築要透過經營讓它活起來、蘭陽博物館要透過3D、4D宜蘭之美影片的放映作為長久經營與賣點、補助修30間老街房子等的好想法,不知不覺已過中午,若不是因為下午已約了人,還真想賴這一個下午。

2011-0203 頭城社區報第3+4期_Page_05.jpg

◤ 和平街3號,老屋沒人成了貓兒的家

二層老屋沒人居住成了貓兒的家,看牠們正施展輕功站在鐵製腰門上。老屋若不是沒人住,漏水又生雜草,一經整理應可恢復應有的樸素味。家如這屋子不過於裝飾,反倒是種等待生活中經用心妝點就能生味,才有生機。

 

◤ 和平街12號,出簷上方矮牆恰當的洗石分割

平頂出簷上為避免檐口屋瓦被颱風吹飛而設的矮牆,左右短柱與牆面的洗石子分割與造型很恰當。

 

◤ 和平街2號樸實的況味正蘊育

水泥瓦頂上青苔附生,使牆上鐵窗更顯得樸實的況味。

 

◤ 新興路6號,在圓頂下,貪心的感受靜謐與豐盛

圓頂銅皮的屋頂加上洗石子牆身的天主堂,讓人總明白這已是街的端點,在進入天主堂前總會自言自語的,確認一下今天是否是禮拜天,心裡總貪心既希望今天不是禮拜天可以靜靜的在裡面感受圓頂下的天主堂,又希望在安靜下感受天主堂的空間後,能體會圓頂教堂有人來作禮拜的豐盛。

來來回回從裡到外凝視著有著圓頂的天主堂,感覺異常的寧靜與恬適。惟美中不足,是貼著磁磚的正立面牆與似不相稱的正面入口,盼望那天能改回原來的洗石子,才不辜負原設計者所營造的美。天主堂旁的學生活動中心,東西二側立面以紅磚與洗石子、空心花磚裝飾,也許您也該停下腳步,看著牆面分割與開口的變化,而細細揣摩著設計者的巧思,想著開口與牆內空間位置內的光影變化趣味。

欣賞完天主教學生活動中心東側立面(新興路6號)後,往南不遠處是往礁溪的陸橋,剩這一小段覺得應該繼續往前走完,才算到了市區的邊。

 

◤ 新興路10號,販厝裡的打鐵店

店主說40幾年的老店,還打些鋤頭、柴刀、菜刀等,供農民使用為主。眼尖的您應會留意到騎樓左邊已磨成刀狀的磨刀石,這應是數十年的刀功所致,依石塊的紋理與顏色應是百年隨船而至的壓艙石。經過長時間的「燒火爐打鐵」屋子的內牆與天花已被燻黑,若不注意還以為這屋子是棟老建築。騎樓的長條板凳可讓您坐下來,靜靜看著師傅打鐵造刀具的過程,這時也可環顧店內的擺設與手作鐵器,感覺一切都變的溫暖美好。

 

◤ 新興路37號,洗石斗栱

斜屋頂的紅瓦厝與寬大的稻埕,似乎告訴我們再過去已是頭城的村落,在這能感覺到頭城市區與市郊農村是如此的近。看著貨車上的樹苗、菜栽(菜苗),這人家應是以農為業。

紅瓦厝的牆面是分成三段的洗石子,最下段腰牆上的幾何圖案可是流行於半世紀前,出簷下方的出挑斗拱以洗石子裝修更顯經典。來到這可別忘了發現正門二旁有著「花朵」造型的鐵窗。

 

◤ 新興路53號

康介珪先生在壬申(1992年)季夏,給『朵朵花苑』的木匾。

2011-0203 頭城社區報第3+4期_Page_06.jpg 

◤ 開蘭路16號,歲月累積的老中藥店

從新興路尾端轉彎處折回往北街區走,接續的是開蘭路,

行至開蘭路16號被德安堂中藥房門口「德安堂」木匾吸引,店內薛先生告知木匾是民國58年開幕時,林才添老鎮長所送的。中藥店裡的中藥櫃、櫃檯、事務棹、老板凳,有著40餘年歲月累積的老味,坐在裡面與店主薛先生閒談,味道正好!

 

◤ 開蘭路15號,遺露市街的土埆老屋

走到這裡總會對仍存在市區內的紅磚殘牆與綠樹所吸引,靠近殘牆從右側的門口往內探,多年的土埆老屋正隱於內。

72歲的林丁芳老先生一個人獨居在老屋內,見到我們親切的為我們介紹,離入口不遠地上是與鄰居共用的半邊井,左邊是房子在19年前火災後只餘下磚牆。後面的主屋水泥瓦屋頂潮濕長滿青苔,牆面斑駁可見裡面的土埆,老屋右後方就是城隍廟。老屋裡的舊傢俱、老照片,與老伯撿回收時收集的「彩色」明星照片,形成一種奇妙的對比,彼此還相襯的頗富意境,只是不忍老房子持續頹敗,及老人家不好的居住環境。

老伯說他不識字,以前是木匠,工夫是跟著父親林九恭學來的。土埆厝是「甲子」(1924年,日大正13年)年蓋的,屋裡手繪墨畫的「佛祖彩仔」(神龕彩畫)是40幾年前,是父親祈求家中7個兄弟平安當兵歸來,在排行最小的弟弟退伍時「謝神」所新做的。老伯說他一個人住,因為怕吵所以下午5點半就睡覺,到了凌晨1點多起床,便騎腳踏車到礁溪洗溫泉。他說現在日常(生活)除了靠一個月3000元的老人年金,冬天早起就撿「紙批」(撿回收之紙張、瓶罐)添補,現在時機比較不好,今天就賣了50幾塊錢。阿伯當時說話的神情,到現在還清晰的停留在腦海中,他說話時沒有透露著絲毫的不滿,深刻的讓我感到鄉下人的質樸與滿足、率真。

 

◤ 開蘭路136號,康灩泉、康介珪父子的書法,同在一組匾上很珍貴

開蘭路136號門口『莊自得』木匾,在每次路過時總要看看它,感受它所帶來的盎然興味。莊錫財老鎮長說以前家中是開「漢藥」(中藥店),民國44年新房子落成由頭城在地的「統蘭社」(北管團體)所贈,匾額是康灩泉寫的書法。以前馬路還沒拓寬前還有著位於立面排樓上的石刻匾,因為拆下時破壞了所以沒能留下來。

進到屋子裡老鎮長正伏案寫字,他說是在填寫數字遊戲預防老人痴呆。看著牆面滿滿的匾額,最特別莫過於左側牆面三片一組的木匾,老鎮長說中間的匾,書法是康灩泉寫的,左右二側則是康介珪所寫的書法,父子的字同在一組匾上很珍貴,它表示當時做這個匾就要九千塊。匾額是老鎮長在民國60年擔任頭城鎮公所建設課課長多年,因致力海岸防潮工程,由外澳里里長與居民所贈的。

老鎮長是民國12年次的,在頭城鎮公所擔任建設課長33年,民國66年12月至75年2月擔任頭城鎮第8、第9二屆鎮長。年近90的老鎮長,神采奕奕的與我們閒談,言談中可感受他深富頭城讀書人特有的文氣。去年底他還對頭城媽祖廟「慶元宮」,創建於嘉慶元年的部分,經過推敲發現更早的歷史證據;與頭城搶孤源流、頭城歷史年表等,充分表露他對故鄉頭城的熱愛。

 

◤ 開蘭路125號「自得」是阿祖莊國香  在喚醒堂扶鸞來的

對街開蘭路125號,是老鎮長堂弟莊鏈真的老雜貨店,他說顧店是為老了不要退化,門口「新自得」匾額是1975年新屋落成時味王公司送的,字是康介珪寫的(隔壁127號「新生五金行」匾額也出自於康介珪之手)。「自得」是喚醒堂首任堂主的阿祖(曾祖父)莊國香扶鸞來的,之後大房分到「自得」、二房是「新自得」,也有取名為「新新自得」的,阿祖莊國香卸任後轉到慶安堂並擔任首任堂主。

 

◤ 願老來能有莊錫財老鎮長的幾許文氣

當莊錫財老鎮長帥氣的過街來到「新自得」,多期盼老來也能有幾分他的文氣,就好!

纘祥路、中庸街等街巷間的行走與發現,因篇幅要待下回再分享偶得的民家趣味;循著上述的文字與景像,期待您也能加入發現家鄉街弄的行列,更期待您的分享與書寫!

3+4-P7.jpg  

◤ 阿公是康灩泉  人稱「蘭陽第一筆」

因行走於頭城街弄間隨處可得康家所做匾聯文字,故我們特別拜會住在盧宅旁的康懷先生,一賭頭城十三行康家之書法與匾聯故事。

康懷,民國48(1959)年出生,排行老五,前有康濟民、康濟時、康寧、康杰。阿公(祖父)康灩泉(1908-1985),字健全、在山。出生於頭城,從小由父親教導書法,母親教授國畫。1932年起曾三度到大陸遊歷名山大川、遍覽名碑真蹟,並拜師精研書法。1941年以墨條所書之「唐詩作品八體」,榮獲日本書畫大展「特選金賞」大獎。人們為了表彰其書法藝術之精湛成就,人稱「蘭陽第一筆」。在山先生墨寶於北宜公路之「金面大觀」、北關山腰岩上「天風海濤」石碑,因位於戶外最為人看見,而台北行天宮中石刻碑額聯文,楷、行、隸、篆各種書體都有,最可一覽在山先生60歲之深厚之作。在山先生作品更遍於各地木刻匾額或寺廟楹聯中。以筆者所遇頭城街上人家,講起家中有著康灩泉先生文字,臉上不由的顯得滿足與驕傲。

 

◤ 父親是康介珪  人稱「蘭陽第一匾」

康懷說父親康介珪(1928-1996),康灩泉長子,號小山,師承家學、能書善繪,人們為表彰其匾聯書法藝術之精湛成就,人稱「蘭陽第一匾」。介珪共有11個兄弟姊姊,家中主要的工作是做麵、做米粉。之後才與阿公的學生洪錦祥學做木刻匾額,剛開始是好玩,沒當做工作,阿公認為同一門下不要從事同一行業,以免競爭而交情變壞;在康懷國中一、二年級,父親兄弟間分家,叔叔持續以做麵為業,父親才開始做匾額,那時候「匾」屬於奢侈品,後來大家較有經濟能力才流行。

3+4-P8.jpg  2011-0203 頭城社區報第3+4期_Page_09.jpg 

◤ 琴棋書畫是富家子弟的娛樂  不允許家中小孩學毛筆字

康懷說阿公本來就沒有在賣字,好聽是地方士紳其實還是借貸過日子(過的清苦),所以阿公認為琴棋書畫是富家子弟的娛樂,不允許家中的小孩學寫字(寫毛筆字)。

 

◤ 阿公寫廟聯負責拉紙  學運筆寫字的韻律

在家裡不准練毛筆字下,康懷說他會寫毛筆字應該是環境使然。在民國60年左右宜蘭很多的廟都拆掉舊廟翻新,而阿公、父親寫長長的對聯,他就要負責幫忙拉紙,而在拉紙的過程,要掌握並配合著阿公、父親寫字運筆的韻律,這樣的過程便已在學習寫字。

 

◤ 顧鰻魚池  偷練字

說起練毛筆字,他說讀復興工專建築科的時候,住在舅舅頭城海水浴場旁的養鰻池,當時幫忙顧鰻魚池、養蝦、還有送瓦斯,晚上遇到停電,聽不到鰻魚池馬達的聲音,就要爬起來踩幫浦打氣。住在養鰻池家人看不到,有空就臨摹字帖練字。當時一學期的註冊費要6千多,家裡繳不起要靠助學貸款。

康懷專三的時候要先抽當兵的籤,阿媽(祖母)到大千戲院幫他代抽,阿媽幫他抽到海軍陸戰隊,當場歡聲雷動,阿媽還以為抽到了好籤,回來姑姑才告訴她抽到「很操」的單位,她還擔心與難過了很久。因為抽到「海軍陸戰隊」,專三就開始學游泳,常常到水壩去報到,冬天也去。當時為了學蛙式,還抓青蛙放在水桶裡面看牠怎麼游,印象最深的是青蛙二腿的姿勢,青蛙肌肉線條真的很美。

 

◤ 寫字用報紙  第一遍墨淡 第二遍濃墨

練字就寫在報紙上,家裡報紙的用量很大,透過阿公的朋友在台北標「中央日報」舊報紙,用火車配運回來。在報紙上寫字(寫書法)初遍(第一遍)墨淡,寫完了還用布擦起來,第二遍用濃墨,這樣就能省紙。

作匾,字也是寫在報紙上,寫好了再來挑選,不滿意的字再重寫,直到滿意為止。作匾是將紙貼在木板上再雕刻,以前用的是「盒仔漆」,主要為黑色與豬肝色。另外寫喪事的字要隨墨、淡墨,喪者年歲越輕墨越淡。喜事的字要濃墨、磨墨較久,母舅帖寫錯要重來字不能改。

3+4-P10.jpg             

◤ 國小、國中時,與妹妹的家庭工作是做「錦旗」

康懷國小、國中的時候與妹妹的家庭工作是做「錦旗」,當時父親負責寫字,他們二個人負責把字描在淡光紙上,貼在絨布上再把字剪下來貼在錦旗上。當時媽媽還幫人做衣服貼補家用。他說小時侯家裡的經濟不好,最記得的是壓歲錢並不是給現金,而是「貼在牆上」(記在牆上)以後慢慢領來用。

 

◤ 到了專科  才有寫字的「牌」

國中、國小家裡不讓他們寫毛筆字,康懷到了專科在學校做海報,他負責寫字,之後有人把海報拿給阿公看,父親當時也在場。並問起海報的字怎樣?阿公說這個人可以寫字,他才像抽菸的人有了菸牌(牌照),在大家認同下可以光明正大的寫字(寫書法)。

父親50歲左右身體走下坡,身體出現中風的跡象,當時父親喜歡到海邊釣魚,人家急著要喪事聯、紙匾,媽媽因為不會騎車,要用走的到海邊叫他回來,用走的來回要花很多時間,母親便希望他能寫喪事聯、紙匾的字,他回憶起專科時候喪事聯、紙匾的字他寫的最多。

 

◤ 手寫毛筆字的匾  才有感覺

康懷說退伍回來接手家中的木刻製匾工作,當時民國70年左右,人民團體組織蓬勃發展流行贈匾,之後市面上開始出現電腦字、機器刻匾,匾一下多了起來,也就慢慢退流行,手作匾價格高被價格低的電腦刻匾取代。他說:寫書法要懂得「知白守黑」,書法不外線條美、空間美,就他與多年的經驗,書法就是生活,現在他除了寫字、作匾,也在羅東北成社區教書法。

對頭城人來說由在地名家手寫書法所刻的匾才有價值,在街巷店家門前與民家中的老匾居民都很珍惜也很寶貝,這可說是頭城生活文化中的資產與特色,我們除了把以前年代所留下的匾,透過介紹給家鄉與外地的人認識,成為在地的文化觀光特色。另外也可以低調適切的讓好匾好字出現在街巷中增添趣味加以推廣。而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努力讓孩子們透過習字、寫字、懂字等文化作為,使頭城的孩子們延續著百年來的頭城文氣,以在新時代裡保有與眾不同的文化優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燦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