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來總是喜歡在頭城城隍廟或東嶽廟遶境前
先在街上選一個視野很好的點 等待隊伍中帶有古文風的大神尪
城隍廟、東嶽廟的大神尪雖然多達42尊 但是多數的大神尪平時都收藏在箱子裡
再加上城隍廟、東嶽廟隔年才輪流舉辦遶境 要看完二間廟所有的大神尪可要等上二年
對很多人來說頭城老市區給人一種 異於宜蘭其它地方的濃郁文化氣質與個性
幾年下來覺得最適合的稱呼應是「文風」 這可是頭城上幾代人長期經營所累積的寶
也是頭城最鮮明、與眾不同的特徵 是上一代人留給頭城子孫最重要的資產
這經年累月的「文風」是別的地方努力很久也學不來的
面對著祖先的資產我們這一代的責任 就是要把上一輩留給我們的好文化
讓下一代能透過學習、親身參與體驗的過程 進而喜愛與愛護故鄉的文化並且持續傳承下去
要是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好好的用心 而讓頭城的「文風」氣質不再
那頭城的孩子將認不得故鄉 也不喜歡回來
頭城的「文風」氣質是很多頭城文化的加總,而頭城大神尪文化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本期社區報中,我們將由頭城大神尪遶境、尪仔會談起,
並點出古大神尪的珍貴,以及廟方、專家學者及文化局,
開始討論著城隍廟、東嶽廟大神尪遶境民俗的保存與活化,並朝著登錄為縣定民俗而努力。
社區報也將藉由修復與仿作尪首的陳啟文司訪談、製作大神尪桶帽的曾永裕司的訪談,
讓大家瞭解這段時間一些人在東嶽廟七爺、八爺大神尪修復、仿作等的過程,
持續為地方文化資產用心及努力。
三、四年來總是喜歡在頭城城隍廟或東嶽廟遶境前,
先在街上選一個視野很好的點等待對伍中帶有古文風的大神尪。
城隍廟、東嶽廟的大神尪雖然多達42尊,但是多數的大神尪平時都收藏在箱子裡,
再加上城隍廟、東嶽廟隔年才輪流舉辦遶境,要看完二間廟所有的大神尪可要等上二年。
對很多人來說,頭城老市區給人一種異於宜蘭其它地方的濃郁文化氣質與個性,
幾年下來覺得最適合的稱呼應是「文風」,這可是頭城上幾代人長期經營所累積的寶,
也是頭城最鮮明、與眾不同的特徵,是上一代人留給頭城子孫最重要的資產,
這經年累月的「文風」是別的地方一下子學不來的。
面對著祖先的資產我們這一代的責任,就是要把上一輩留給我們的好文化,
讓下一代能透過學習、親身參與體驗的過程,進而喜愛與愛護故鄉的文化並且持續傳承下去,
要是我們這一代人沒有好好的用心,而讓頭城的「文風」氣質不再,那頭城的孩子將認不得故鄉。
◤ 從南北門拼熱鬧 到輪流舉辦的頭城大神尪
以前在頭城市區一年之中可以看到城隍廟(農曆正月初六)、東嶽廟(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原本東嶽大帝聖誕是三月二十六日,因與宜蘭市東嶽廟同一時間為免友廟及陣頭參與的不便與衝突而延後二天舉辦)共二次的慶典與遶境活動,也因為城隍廟、東嶽廟分處頭城市街的一南一北,慶典與遶境舉辦時間又一前一後只隔二個多月,常有互相比較與相互較勁的意味,故有「南北門拼熱鬧」的生動描述。到了民國73年起廟方配合政府節約政策,東嶽廟與城隍廟協議輪流每二年各舉辦一次遶境活動(今年東嶽廟,明年民國100年則由城隍廟舉辦遶境活動)。
◤ 負責大神尪出巡遶境的尪仔會 部分有傳承上的危機
頭城東嶽廟系統16尊大神尪、城隍廟系統則有26尊大神尪。每一尊或一對威風凜凜的大神尪背後都有一個「尪仔會」組織,負責大神尪日常保管與出巡遶境活動。本地尪仔會的組成多由不同行業分別組織,每一個大神尪尪仔會每年輪值的爐主,要負責將尪仔會所奉祀的神像、香爐帶回家供奉、保管大神尪、募集該會出巡所需的資金、出巡之前就要召集會員進行步伐操練等事務。
目前頭城東嶽廟系統共有9個尪仔會,城隍廟系統早期有17個尪仔會,因為部分尪仔會成員散失,現在則僅存15個尪仔會。現存的尪仔會中不乏會員逐漸老去凋零而人數越來越少、神尪遶境要請別人來代扛等的問題,可見尪仔會組織的問題影響著大神尪文化的保存。
◤「古」大神尪是頭城重要的文化特色 損壞修復需要正確的思考與方法
林蔚嘉小姐「頭城大神尪」初步研究中指出:東嶽廟系統中七爺、八爺、日夜遊巡、鬼王、判官、陰陽司、文武判官、大爵子,與城隍廟系統中七爺、八爺、青臉與黑臉小鬼爺、日夜遊巡、按察司、大少爺等大神尪,可是早期保留至今珍貴的大神尪。較「古」的大神尪尪首雕刻顯得傳神、臉部表情與比例也恰到好處,木刻古尪首可說是頭城大神尪的一大特色。
當然經過長時間使用與當地潮濕環境,使得保存下來的古尪首部分有遭蟲蟻蛀蝕與操作不慎而破損的情形。在近期東嶽廟七爺、八爺尪首的修復過程中,去除尪首表面的油漆便發現實際的損壞十分嚴重,另外也發現以前的修理並不仔細。
古神尪損壞或是隨意修理,都會減損頭城大神尪的文化價值與壽命。尤其是沒有經過詳細研究與討論就隨意修理,更會造成另外一次更大的破壞,這都是大神尪保存時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
◤ 為了大神尪的保存 大家坐下來討論
在台灣文化資產保存法令中,除了對有形的古建築等文化資產,透過古蹟指定而受到政府補助,進行修理延續古建築的生命外。針對無形的宗教信仰、民俗慶典等文化,也規定可透過登錄為民俗的程序,而受到政府協助,進行民俗及其文物的保存與傳承、推廣。
為了要讓代表頭城文化特色的大神尪繞境民俗,爭取文化資產身分的肯定,並在政府單位的協助下,接受更多正確的保存與修復觀念,使頭城大神尪繞境民俗文化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在今年中秋節期間,頭城東嶽廟賴茂盛主委、頭城城隍廟李榮木主委、東嶽廟與城隍廟陳文琛總幹事、台灣大神尪研究者林蔚嘉小姐、佛光大學文化資產創意系蔡明志教授、宜蘭縣政府文化局代表、頭城文化協會游錫財先生、燦景古建築研究工作室等人,特別在頭城城隍廟召開會議討論「頭城大神尪繞境民俗」的保存與登錄等課題。
◤ 最重要是讓更多的孩子返鄉 參與家鄉的大神尪遶境
在會議中林蔚嘉小姐特別介紹台灣無形文化資產的登錄申請,與獲得登錄為縣定民俗身分後,主管的縣府文化局將進行保存、傳習、推廣及紀錄等工作內容。針對大神尪的保存傳習、推廣等課題,林蔚嘉特別介紹日本古川祭活動,當地居民熱烈返鄉參與地方民俗活動的盛況,還有平時參訪的民眾可由「祭典文化會館」中的展覽說明、祭典文物,瞭解古川祭民俗保存與活化等的作法。
另外與會的人士也討論後續可在遶境活動前,邀集更多專家學者來討論,讓祭典除了熱鬧並保有在地的文化本質、讓頭城年輕子弟樂意回來參與故鄉的節慶活動、讓國中小的孩子們體驗大神尪文化與活動、促進尪仔會年輕人的加入。還有邀請有意願的尪仔會加入登錄的行列,並透過後續個別大神尪的研究、修復、傳習等的實際案例操作,讓更多的尪仔會進行大神尪文化的保存。
◤ 主委與總幹事 要申請大神尪遶境成為縣定民俗 傳承頭城的文化
在會中可以觀察到頭城東嶽廟賴茂盛主委、頭城城隍廟李榮木主委、東嶽廟與城隍廟陳文琛總幹事,對於「頭城大神尪繞境民俗」有很深的感情和期待,並把大神尪文化保存與傳承視為很重要工作。在經過林蔚嘉小姐、文化局陳小姐等的說明和與會者互相溝通討論下,主委與總幹事瞭解到「登錄為縣定民俗」是對頭城大神尪文化的肯定,而且通過專家學者的審查而成為「縣定民俗」,文化局還會協助保存、修復和傳習、推廣。這是一件對頭城文化的好事情,希望在完成申請文件準備後,儘快向文化局提出登錄申請,文化局也能立即找委員來審查,讓頭城大神尪文化早日成為縣級的民俗。
這三、四年來,在頭城老街保存活化計畫下,文建會補助經費修復北門福德祠、和平街吳朝陽宅立面、南門源合成街屋騎樓、火車站前日式木造宿舍;另外大神尪文化部分也特別針對東嶽廟七爺、八爺大神尪進行尪首修復,以及七爺、八爺大神尪「尪首」、「竹骨架」仿作、以及七爺、八爺「頭盔」、「袍服」新作。以實際保存與修復等的操作過程,嘗試對頭城大神尪保存做一些的努力,作為後續頭城大神尪文化保存的基礎。
以下便藉由負責七爺、八爺木刻尪首修復與仿作的啟文司、負責七爺、八爺新作佛帽(頭盔)的永裕師的訪談過程,讓大家瞭解二位匠師的養成,以及他們參與這次工作的心得。
◤ 大神尪的完成 還有一群人用心努力的幫忙
另外新作東嶽廟七爺、八爺大神尪的竹骨架仿製工作,由從高雄前來頭城進行搶孤孤棧竹編工藝研究的高師大碩士生陳詠笙先生負責。七爺、八爺大神尪新製的袍服則由劉懷珠女士與社區媽媽們以傳統刺繡結合拼布縫製完成。新製桶帽由黃正陸委員負責製作。另外大神尪的新作眉毛由前來參觀的張本立先生、尪仔會成員黃正陸的女兒黃嘉宸、劉懷珠女士的女兒陳羽湘等三人慷慨捐贈頭髮。
◤ 七爺、八爺大神尪的完成 復興社大大小小都參與
在七爺、八爺大神尪修復與仿作的過程,七爺、八爺大神尪尪仔會-復興社的成員,白天忙著工作,入夜之後便陸續聚集到陳啟文匠師的工作室,關心尪首修復的施作情形,也聊起大神尪的故事,每個人好像深怕漏掉重要的過程,沒有參與而天天來報到。到了鑿空尪首內部較簡單的工作時大家還搶著動手。
◤ 談到這次的修復與仿作 復興社成員眼睛就發亮 講不完
在這次七爺、八爺大神尪修復與仿作過程中,對於仿作尪首漆作顏色、帽仔形式、袍服圖樣等,復興社尪仔會的成員不斷透過討論,過程中還請匠師與施作者加以說明,在充份的溝通與說明後才決定最後的作法。因為復興社尪仔會成員參與每一個過程,對修復與仿作中的點點滴滴都很有感情,今年我們在東嶽廟看他們拆解大神尪入箱時,聊到七爺、八爺的修復與仿作,他們便提高語調、眼睛發亮的開講,而且有問必達清楚每個細節。
負責尪首修復與仿作的在地師傅 陳啟文
◤ 開始到基隆學雕刻 之後到康家學作匾
啟文司,民國47年出生,國中畢業後到基隆去學木雕,三年四個月中主要是做神明桌、櫥櫃的雕刻。退伍之後回到頭城到十三行康家做匾,他說當時的薪水一個月720元,比起一般木工一個月450元好很多。
啟文司說康灩泉先生寫的書法字都交給他雕刻。面對一代書法名家的字,他表示康老先生總會笑笑的跟他說:「不要緊,寫字的師仔(是學徒),刻字的師傅,不妥當的地方你自己修改。」啟文司很驕傲的說自己沒被康灩泉老先生罵過。啟文司特別指出頭城喚醒堂的廟匾,字是康灩泉寫的,鑿花、油漆則是他做的。他還特別說到:「讓人家請(當人家的員工)要有耐心」。
◤ 人出錢讓我維持生活 我要為工作負責
啟文司從小就有氣喘的毛病,一年約有130-140天要受苦,小時候上下學用走的需要走走停停,母親雖然要他不舒服走不動就坐計程車,但是他說從沒搭過一次計程車。啟文司也說木作的工作,本來就有很多的木屑、粉塵。「而2、30年來是一邊艱苦(身體)一邊在做」。
啟文司當兵回來曾短暫賣過衣服,但發現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子,還是回康家做匾。到了25歲便出來自己開店,他說自己為了興趣工作,不要為了賺錢而工作。所以回顧28年來在工作上都是一路摸索出來的,雕刻刀自己做、機器自己修理,除了木雕、作匾、修理傢俱,金工的部分他也上手。連攝影他也是個專家,所以他邊修東西還邊拍照作紀錄。
◤ 修理大神尪 啟文司一下子就答應了
啟文司15-20年前曾經修理過頭城城隍廟七爺、八爺大神尪,也做過城隍廟的算盤。認識阿財里長應該不超過5年,里長來找啟文司修理東嶽廟七爺、八爺大神尪時,他一聲就答應了。
◤ 表面油漆去除之後才發現壞的很嚴重
七爺、八爺大神尪還沒修理前看起來的狀況還不錯,但是經過表面油漆去除之後才發現壞的很嚴重;啟文司說當時心裡想著:壞的很嚴重也沒有關係,會很用心與仔細的修理,要修的比原來的更好。
七爺15年前拿到基隆去修理,打開之後才發現當時是用玻璃纖維亂補,白蟻將尪首外殼3分厚的板子中間的部分吃掉,從外觀是看不出來裡面蛀的很厲害。另外一尊15年前在基隆新作的七爺,因為整體的形態不是很好,啟文司便建議仿作。
◤ 雖然沒有足的經費 但也是不能潦草的做
他說修理時除了大體要注意,細節也要注意。更說著:雖然沒有足的經費,但也是不能潦草的做。
◤ 壞的很厲害有很多要切補 要加尼龍線縫合才會「勇」
七爺八爺尪首的修復程序主要是在去漆後,將蟲吃與腐朽大面積的地方切除、挖掉小面積的地方並清除乾淨,將切除處仿刻作榫修補、並且在新舊間以尼龍線縫合,整體修補完成再以雕刻刀細修臉部、以砂紙細磨、補土上漆、裝眉毛與鬍鬚。
◤ 現在的木材很難找 仿作八爺用了三塊樟木才成功
問起啟文司在這次大神尪修復與仿作過程的感想,他說現在的木材很難找,仿作八爺時,共用了三塊樟木,前面二塊樟木雕刻時因為裂開所以不得不放棄,到了第三塊樟木才順利的完成雕刻。
◤ 仿作要像 一點一滴的仔細比對 較厚工
在鑿尪仔(雕刻尪首)因為要和舊的一樣,不像新創作按照自己的意思,所以仿作雕刻的過程要一點一點、一小部分的仔細比對,木雕又不像塑陶土可以補,雕過頭就沒辦法修補了,所以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啟文司自己覺得這次的仿作的很像。
◤ 為了讓大神尪活靈活現 切水晶球作眼睛的玻璃體
這次的修復與仿作,為了讓大身尪的眼睛靈活有神,經過討論眼睛玻璃體的部分採用水晶製作,啟文司表示切水晶、磨水晶都是他親自操刀;在很多年前買來切水晶的鑽石刀在這次發揮了作用,加上他勇於挑戰的精神,神尪的眼睛完成後大家都說真的很有神。
負責大神尪帽仔製作的宜蘭師傅 曾永裕
◤ 家傳三代好工夫 永裕司夫妻
永裕司是宜蘭在地粧佛(神像彩繪)、製作佛帽(神像頭盔)堅持傳統作法的專家。他粧的神明(神像彩繪)、做的神明帽仔(神像頭盔),和現代金光閃閃、俗豔卻不耐長看的不同;他在形貌、作法、用色還是延續著古風、維持著古味,所以識貨的人總是不遠千里來到宜蘭請他粧神明、為神明做帽仔。這次東嶽廟七爺、八爺大神尪新作的帽仔(頭盔),便是來宜蘭市請永裕司及秀英司二夫婦來負責製作。
宜蘭曾家可是家傳三代的傳統建築彩繪世家,永裕司的祖父萬一師、父親金松司都是宜蘭地區寺廟彩繪最出名的司傅。曾家彩繪作品沒被後期重新彩繪蓋住而留到現在有:縣定古蹟頭城林朝宗宅、縣定古蹟壯圍游氏家廟,還有移到五結傳藝中心的廣孝堂。
◤ 永裕司專精傳統建築彩繪之配色、化色、安金
永裕司,民國44年出生,在升國中三那年暑假,就跟著父親(金松司)到宜蘭縣政府對面的李姓祖厝,學習打底、彩漆的工作,國中畢業後便加入曾家傳統建築彩繪的行列。
永裕司跟著父親一邊學一邊做傳統建築彩繪工作,父親金松司主事堵仁「繪」圖的部分,永裕司則是負責配色、化色、安金等「彩」色的工作。永裕司隨著父親從事傳統彩繪工作約有15年,民國74年之後因為傳統彩繪作法比現代用化學油漆簡便作法貴,傳統建築彩繪的工作便漸漸越來越少。
之後永裕司以著15年來累積的建築彩繪底子,與宜蘭市力行街的柳煥章司傅學習神像彩繪。在學習神像彩繪時好學的永裕司,還請教了專做佛帽的陳倉潮司傅佛帽的做法,陳倉潮司傅更將家傳的佛帽樣版送給了永裕司。
◤ 做神明帽仔 從法官的神明開始
少了建築彩繪的工作,永裕司便以神像彩繪作為他的主要工作。一直到了民國81年左右,宜蘭法院的法官請他「粧神明」(神像彩繪),並要他一併幫神明「做帽仔」。之後佛帽製作也成為主要的工作內容,永裕司的老婆羅秀英女士負責佛帽前半部的帽體製作與組裝,永裕司則負責後半部的上色、安金等工作。
永裕司說真正打開做佛帽的知名度,是在幫法官做完佛帽後,被宜蘭東嶽廟的委員看見,知道他會做佛帽也且作的不錯,便要他替廟裡神明做30頂佛帽,大家看到永裕司夫婦佛帽做的很好便口耳相傳,就這樣知名度就打開了。之後在一次的宜蘭媽祖廟遶境中,信徒們嫌出境媽祖的佛帽不好看,虔誠的信徒便來找他為媽祖做佛帽,永裕司說宜蘭媽祖廟頭圍直徑二尺的鎮殿媽祖帽冠也是他做的;頭城東嶽廟新廟落成時的佛帽也請他製作。
◤ 用紙板做神明帽仔 用紅漆打底再安金較出色
說來你可能不相信大神尪大大的帽子、頭盔,用的是軟軟、遇水就會爛掉的紙板。在佛帽的製作過程,先在厚紙板上打樣、雕刻、在紙板週圍黏鐵絲、帽緣黏保護紗布、上漆線、做線花、瀝粉線、上紅漆、安金、表面整理及組裝、裝鏡子、裝珠、裝球等裝飾。
◤ 隨便做的二年換一頂 頂真做的五年清一次
永裕司說:安金前一般是上黃色漆,這樣少部分金箔沒安到比較不容易被發現,但他習慣以紅色作為底漆,聽說這樣安金後比較好看。
他說總會告訴廟裡的人,沒「頂真、功夫」做的佛帽二年就要換一頂,而他做的佛帽五年清理一次就可以了。但他感嘆的說:廟裡的佛帽沒多久就有信徒奉獻而做新的,他做的便被收藏起來,但是過了幾年廟裡主事的人換了,佛帽也就被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