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子
「白天大家都不敢跑出外面來,太陽下山了,屋裡還很熱,外面空氣已經很涼爽了。太好了。」鏡明顯得很快樂。
「姊姊,妳看,天還這樣亮,星已經出來了。」勵君忽然叫起來了。
「妹妹,我看妳真好笑,要等到天黑,星才會出來呀。」慧君跟著卻又笑起來了:
「妹妹,我想得很奇怪,天還沒黑,星怎麼會出來了。」
「慧君,每天這個時候郊野的自然最美麗了,大家吃過飯,一起去散步太好了,我覺得一天中這個時候最快樂。」鏡明又說,顯出鄉野的孩子所特有的,他們對於大自然的無限嚮往的興趣。
「哥哥,每天一到這個時候不去散步,我書都念不下去,一點都沒精神了。」
慧君接著說:「大家快去吧,等著天黑了一點都沒有意思。」
「大家再等一等,要等到爸爸才一塊去。」勵君正說著,爸爸也來了:「好了大家快去散步。」
「爸爸,太好了,太好了,外面一點都不熱,空氣很涼爽。慧君、勵君大家一起朝青雲路快走。」鏡明叫著興奮地笑起來了。
「嘿嘿,猴兒。」
「爸爸,我們從青雲路這邊,朝海水浴場那邊一路慢慢走,一路慢慢看光景。」
「好,這樣好,猴兒。慧君、勵君,我看你們都很高興。」
「慧君、勵君,今天一定要多玩一會。爸爸,大家一直跑到大坑罟那邊才轉回來。」
「猴兒,這樣兜一圈恰恰要一個小時,好,大家好好玩一玩。」
「太好了,太好了。爸爸,每天黃昏大家一起跑到郊野來散步,實在最快樂。」
沿著青雲路兩旁盡是田野,他們很愉快地一路看著黃昏的自然好光景,朝南這邊慢慢走來。這一帶原是烏石港畔,四十多年前的一天山洪暴發,烏石港被埋掩了,滄海桑田,從此烏石港變成一片平野。一說起烏石港,一般比較上年紀的都會回想起當時端午節賽龍船的情景。年紀再大的老翁更會想起日據時代以前,祖國帆影輻輳烏石港的盛況。
烏石港原是一個天然良港,那時的人都說至這裡是一個小蘇州,可見當時烏石港曾經給這裡帶來的那一番繁榮的一般。現在這裡只是一個偏僻落後的小鎮,跟烏石港一樣永遠再尋不著過去的一點痕跡。盧纘祥當第一任民選縣長的時候,才把這原來的烏石港畔闢成青雲路,將來可能會成為一條省路。
但現在他們只跑到這裡,在過去本來還是一片田野,後來一位荷蘭神父卻在這裡蓋起一座天主教堂,接著不久又出現一座修女院,這修女院便擋在那裡好像永遠要把青雲路腰斬了。兩年前為配合海水浴場興建完成,卻在這裡另闢出一條歧路,他們正朝這裡漸漸走來。不一會已經來到海水浴場這邊了。
「還有很多人才從海水浴場漸漸要回去了。」
「我們進去看一看,這時不必買票也可進去了。」
「沒有時間了,還是快到大坑罟那邊去吧。」
大坑罟是一個漁村,每逢有很多魚群隨波逐浪,滿海地蜂擁而來,這便是他們大撈獲的時候。擁有漁網的馬上一陣緊接一陣吹起螺來。聽見吹螺的聲音,他們各人自己的所有成員立刻都會辨別清楚,一聽出是他們網主在召喚,很快都會準備好一切,爭先恐後一起趕到海灘來。
住在小鎮街上的人們一聽見這種螺聲,他們也會看出漁村的這種情況。一到夜裡家家戶戶很多人一起潮湧到海灘來看漁民牽罟,寂寞的海灘立刻變成空前熱鬧,他們都挑著籃子一邊等著買便宜魚。沿海一片燈光,有如小鎮上七月中元放水燈所呈現的燈海。熱鬧,歡喜,對於大自然的竭力爭取,這種機會不再的拼命,匆忙,像在進行一場生死大決鬥一般,人聲鼎沸壓蓋浪潮的怒吼。很多魚網都有很多人一群一群在那裡拉著(牽罟)漁村所有男女老幼每一個人都是日以繼夜,接連幾天幾乎都是不眠不息地在牽罟。
他們的撈魚都以一種很大的,要七八個人才挑得動的魚網,先把它挑上船,載著它朝著近海漸漸地越去越遠,直到留在海灘上的一大圈一大圈網索,差不多都放完了,一大群人便分成兩班,把兩條巨大網索開始漸漸一齊協力拉回來。他們越拉越重越拉不動了,住在街上來看熱鬧的,很多人都去幫著他們一起拉,這樣大家都可以分到一份,這是需要這樣很多人的群體團結的力量。
這樣約莫經過一個多小時,終於好不容易把網拉上來,滿網裡的魚在火把光亮的映照下,活潑潑地跳躍著閃著耀眼的銀光。這樣每一網的撈獲都有幾千斤到一萬多斤,一擔一擔地挑不完的魚,有的網尾給過多的魚擠壞了,魚散亂著撒滿一沙灘,街上的人更是開心得不得了,他們都不必買了,只是光撿也撿不完。
「這種好光景,現在你們都看不到了。」老么(註:孩子們的父親,在兄弟間排行老么)還笑著這樣說。
「爸爸,那時太好了。」孩子聽得很快樂地一齊笑起來了。
「每次大牽罟大撈獲的時候,街上的人最開心。有一次目賊魚大撈獲,大家拼命吃,吃得都拉肚子。吃得看到目賊魚都會害怕了。」孩子禁不住又笑起來了。
「海邊仔人只是空歡喜,每次大撈獲魚比糞土還便宜,賣又賣不掉,儘管擺在那裡任憑太陽曬得發臭。」
「爸爸,現在怎麼再看不見有人牽罟。」
「現在漁業很發展,魚還沒到我們這裡,便被漁船截獲了。這裡原始的捕撈方式,已是自然淘汰了。」
「爸爸,今天我們玩得最快樂,這樣兜了一圈回來,剛剛天黑了。」
「不早了,你們快去洗澡。晚上大家自己要好好唸書。」老么說著進了母親房裡。
慧君和鏡明相對地坐在神案前一張方桌的兩旁,各自攤開著課本,都在用功,鏡明再唸一年省立宜蘭初中(註:國中三年級),便要考高中了。慧君在念蘭陽女中初級一年級(註:國中一年級)。勵君卻獨自在一個角落裡,坐著一隻矮凳,一邊在條凳上面寫字,她明年也要考初中了。升學競爭很劇烈,他們都希望能考得上理想的學校。為了激勵他們,振作他們,抱著慈父的熱切期望,通常老么都在一旁陪伴著他們,直到深夜才跟他們一起休息。
李榮春《八十大壽》第41-45頁,晨星出版社
看他們吃飯吃得這樣快,飯都不想好好吃,大家只急著要去散步了。好像飯不吃都不要緊,天黑了都不管。他們這一天的生活,顯然沒有什麼會像散步,給他們這時覺得這樣有意義,這樣快樂。不去散步他們便會覺得過不得這一天似的。不一會看著爸爸過來了,馬上一齊轉過身朝著青雲路,興奮地喊起來:「爸爸來了,大家快去散步。」
「哈哈,哈,太好了,爸爸,快去。」
李榮春《八十大壽》第118頁,晨星出版社
◤ 散步教子
三年前讀到李榮春小說裡的文字,描寫著李榮春么弟做為一位父親在下班後帶著孩子散步,讓他們認識自己居住的地方。在散步中孩子們用走的與故鄉的一草一木近距離且舒緩的真實接觸,父子一問一答間,孩子們瞭解故鄉的歷史,也增進了親子相互的溝通與情感交流。這樣的過程很吸引人,我認為這是最好的一種教育方式,裡面包含了文史、地理、情感與體能等的綜合教育,40年前在頭城真實發生的「散步教子」過程,直到現在還是值得我們學習。
過了三年一想起還是像初次閱讀後的印象深刻,總讓我不時想在適當機緣下,與居住在頭城的鄉親們分享,我所閱讀到的與感受到的「散步教子」,時間久了只記得小說裡:他們從頭城市區出發,沿著青雲路到大坑罟,散步過程述說著河港的歷史與牽罟的過往,最後回家後孩子們在升學競爭劇烈下認份讀書、父親伴讀等深刻的記憶。當要找出原作讓大家一同分享時,卻總是找不到在那一本小說、小說裡的第幾頁,最後只好打了電話給故事中才國中生,現在已是為人看診的李鏡明醫師求救,他不多久就讓我再次如獲至寶的沉浸在故事情節中。
過了三年一想起還是像初次閱讀後的印象深刻,總讓我不時想在適當機緣下,與居住在頭城的鄉親們分享,我所閱讀到的與感受到的「散步教子」,時間久了只記得小說裡:他們從頭城市區出發,沿著青雲路到大坑罟,散步過程述說著河港的歷史與牽罟的過往,最後回家後孩子們在升學競爭劇烈下認份讀書、父親伴讀等深刻的記憶。當要找出原作讓大家一同分享時,卻總是找不到在那一本小說、小說裡的第幾頁,最後只好打了電話給故事中才國中生,現在已是為人看診的李鏡明醫師求救,他不多久就讓我再次如獲至寶的沉浸在故事情節中。
李榮春先生在地書寫著他所見、所識的故鄉頭城與家裡生活的點滴,他的文字啟發了我認識頭城的另一扇門窗。就如我從頭城市街、烏石港、慶元宮、喚醒堂、頭城大身尪、十三行康家書法與盧纘祥、簡佛養、藍文萬、陳啟文等人的作品中,發現多元與饒富文風的頭城一樣彌足珍貴。
這期的社區報我們學習李鏡明父親「散步教子」般的,走出頭城市街散步到東邊的「大坑罟」與南邊的「新建」與「福成」等地,透過實際的散步走訪過程感受頭城周邊豐富的人文與環境,希望頭城「散步教子」的方式,能啟發頭城大人們帶著孩子認識家鄉、隨時出發進行家鄉小旅行的興味,最後更期盼「散步教子」能成為頭城鄉土教育落於日常生活的一種習慣。
▍大坑罟 小檔案 ▍
大坑原名大坑罟,「罟」是指以人力遷拉漁網捕魚;大坑係指大河,以前因位於宜蘭河舊河道出海口附近,居民於沿海地區設罟捕魚,因之稱為大坑罟。在清代屬於大坑罟庄;日據初期,明治32年(1900)將大坑罟庄分為下寮、大坑罟及過港三庄,次年(1901)將該三庄重新併為大坑罟庄;大正九年(1920)改大坑罟庄為大字,下轄大坑罟小字;光復之後,大坑罟大字又改為大坑罟里,民國39年行政區調整方案,將原來三個字之里名簡化為兩個字,大坑罟里遂改稱大坑里。
◤ 用走的才能隨處發現與感受小聚落的精采動人之處
到大坑罟從頭城市區媽祖廟旁的沙成路穿越青雲路往東走,如果是不勝腳力怕還沒到目的地就腿痠,壞了進入大坑罟後散步與發現的興味,那由市區到大坑橋的這段路也可騎腳踏車,只是到了大坑橋後仍要牽著車用走的,因為走進聚落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醞釀,騎車直入到聚落中的協天廟便少了這份的雅趣。
另外大坑罟不大,用走的才能緩慢隨處感受聚落的角落,騎著腳踏車閒盪的速度仍過快,容易錯過小聚落精采動人處,也少了漫步中的閒聊與討論,故在彎入了巷弄民家後就可找個地方停車開始大坑罟的散步小遊。
◤ 不急著直驅海濱 而是在聚落北側巷弄內穿梭
進入了聚落裡便可開始巷弄裡的發現旅行,如果是由大坑橋彎入進入,就先不急著越過聚落中間南北向的協天路直至海濱,而是在聚落北側的巷弄內穿梭。大坑路155號高低屋頂老厝大門砌磚味好;大坑路161號小巧的合院、護龍右長左低,雖殘破但仍可觀;由大坑路161號左之巷弄進入,協天路527巷數棟舊屋只是混凝土路破碎;協天路527巷6號老屋改造徒留牆上的噴漆小魚與「fisher hose」。
續往前,545巷3號一輩子討海為生老伯之屋前小埕尺度正好,乘涼、曬衣、種點菜與過路仍覺閒適,這日陽光與溫度剛好,埕前的屋子高度不高,在屋內可見前埕綠綠的葉菜與藍籃的天,一旁雅致但損壞的木供桌抽屜裡,花貓正閒散富享受的曬著冬陽。巷口正曬衣的74歲阿婆,先生以前在南方澳抓魚,她在家裡帶小孩還有幫忙牽罟,她說小漁村沒太多工作機會,整年到頭城市區幫人洗衣服,到了過年前的半個月左右還要幫人打掃家裡貼補家用,她說他們那一代的人生活艱苦,靠抓魚賺錢過活,住這沒什麼花錢加上節儉就可過生活。
◤ 依著腳踏車專用道騎而略過一旁的聚落,長久下來應會單調無趣
聚落的協天廟正在新建,好幾年前我來過看過拆除前的混凝土舊廟,蓋的不是很好不滿50年就被拆除重建了。新廟建築大體已完成正在施作裝飾,過度繁複與裝飾有違漁村小聚落的直樸,總覺得十分的可惜!由廟右邊585小巷進入,583巷1號老屋大門上的瓷磚彩畫為素樸老屋點了睛,二旁的竹節狀洗石子窗櫺、背面牆上4個窗上出簷及拱門更是小品,值得細細賞味,此屋可謂大坑罟好味老屋。
從協天廟對街的小巷可上到海邊,沿途636巷11號的L 形老屋仍可觀,沿著海邊有著腳踏車道,可在這稍作停留,或可登上觀景台上聽海、觀海與看著不遠的龜山島,這天幾個年輕人正在衝浪,而可見海濱有著應付漂砂減少而砂岸後退的消波塊群。可能有人常依著腳踏車專用道騎而略過一旁的聚落,我深覺只在專用道上看海、望著聚落而沒有轉入聚落裡,一小段路還好長久下來應是無趣單調!沒了在聚落裡偶得的新奇與發現,小孩也會難有持續的興味更會喊累喊無聊。
海邊的幾條巷弄都可下到聚落裡,聚落也隨處可見約略30公分直徑的橡膠筏管與魚網,沿途也都有著小屋小景可觀,如協天路686巷40號便有著裝飾風格、威靈廟旁也可彎入逛逛。而協天路686巷68號「姓林底」160年的木板與土埆老厝可是聚落中老家屋,年近60的林先生說祖先是做帆船運輸的,現在老屋沒人住,也常有人來看。他說大坑罟老一輩的有百分之八、九十在「討海」(補魚為生),現在年輕人很少應該沒有百分之五十。在這裡3、4月到11月捕魩仔魚,到了冬天捕鰻魚苗,6到9月禁捕魩仔魚但這裡天候的關係應該現在禁才對!
◤ 種菜種的淋漓盡致的老屋 / 協天路696號
再回到協天路,路旁696號的老磚屋可謂種菜種的淋漓盡致,無論在廢棄的老灶上、混凝土地面上挖洞、利用保麗龍箱等,像不放過每一個可讓菜蔬生長的地方、不放心街上販賣的青菜總是有農藥與生長劑般的,在屋前屋旁的閒地上努力找地方種菜。
◤ 協天路716號
而716號亦是一處有趣之老屋,尤其右側逐次降低的護龍,從外側觀看有著恰如其份的迷人,幾株綠樹小植栽則將紅磚老牆襯的更顯明。
▍福成與新建 小檔案 ▍
福成,取自福德坑,當地人稱之為土地公坑,顧名思義應與土地公廟有關。在清代屬於福成庄;日據明治32年(1900)將福成庄分為福成、福德坑二庄,次年又將該二庄重新併為福成庄,下轄福成、福德坑二土名,大正九年(1920)改福成庄為大字,下轄福成、福德坑二小字,光復之後,福成大字又改為福成里。主要二大河川為金面溪、福德溪,為灌溉本里農田和其他各里主要水源、民生用水。
新建,在清代屬於三貂股庄;日據明治32年(1900)將三貂股庄分為上新興、下新興二庄,次年又將該二庄重新併為新興庄,下轄上新興、下新興二土名;大正九年(1920)改新興庄為大字,下轄上新興、下新興二小字;光復之後,新興大字又改為新興里。民國39年行政區調整方案,再更名為新建里,意義相同。
◤ 感受具水、梯田與農作所形塑的人文風貌
從市區新興路往南走,過了福興橋便進入市郊屬農作的新興(新建),這趟小旅程由市區到新興、下福成,再沿著宜三路到位於山邊的頂福成,因為每一小地方都有著不一樣的風情,所以一天午後在新興、下福成間閒晃,一天下午在下福成菜園裡看菜農做事邊與他們閒聊,另一天的早上則走訪頂福成。在這福德坑與石燭坑間的新興、福成坡地區域最能感受到水、梯田與農作所形的人文風貌魅力。
◤ 石砌梯田 斜頂磚屋 層疊山巒 絕好之田野美景
這裡水多加上冬季休耕,田正「水水的」靜默著休養生息。路旁二層樓水泥民宅雖無特殊之處,但借一旁休養中如鏡的水景與屋前的老樹,則形成了一清閒農家的優景。專注於田野中的老宅院落間,忽在折返等候間不經意的往山的方向望,眼前鋪著水水的梯田、上下梯田間之數層石砌牆、一旁的斜頂紅磚老屋、遠處層層疊疊的山,組構了一幅田野好景,若不是臨場真實感受與目賭,還不敢期盼與奢望在這可感受到這般的景緻,這天還有著舒服的空氣與溫度,讓一切更顯得美好。
◤ 楊家屋脊上的鰲魚 仍靦腆的展露笑容
由新興路過福興橋進入田野的新興,新興路189號等的幾戶養蓮農家戶外盆池種植了蓮花,只是冬季未能見夏蓮挺水爭豔。途中已漸頹圮將煙沒於荒草的福成路185號楊家合院老厝,可說是閒晃中僅見的大宅院,其及腰的砌石與斗仔砌磚牆作工極好,由燕子磚排組砌成五個壽字的「福壽」花窗亦顯雅致,屋脊的鰲魚雖日漸風化仍可見靦腆的展露笑容。由牆面砌磚、花窗、磁磚彩畫作工、仍可見的護龍,可見當時整體楊家大戶院落的規模,楊家合院雖現已殘破且日漸頹損但仍可領略其風華。當出了宅院繞到屋後巧遇楊家老伯,他正在種菜見了我們閒聊了幾句,還特地摘了幾顆老橘樹上橘子給我們,橘子皮雖極厚也不甜但在樹下現吃除了解渴更富老伯歡喜分享的鮮味。
◤ 拔菜、揀菜 準備明天載去基隆賣
隔了數天的下午循著那天的路徑往下福成走,與田埂上的黑狗僵持了許久,牠極富個性的總是不走近讓我們拍照。下午時分吳先生一家三代在菜園裡忙著拔菜、揀菜、洗菜、整理、裝籃、搬上車,他說:「六分多地,菜種了30幾年,田裡灌溉的水是從福德坑下來的,現在失業的人多回下港(南部)種菜,下港的菜好發(長的快,南部日照充足)雖然沒有宜蘭的菜嫩,但生產的量很多造成現在的菜便宜沒能賣好價錢,國小畢業就到基隆賣東西,賣習慣了一大早三點多就要開車載菜上去賣。十年前生意很好,自己種的裝半台車,再去宜蘭市批發補半台車,二個夫妻一早去很快就賣完可以回來,現在年紀大了由兒子載去賣,早上六點就下田工作。在頭城很多人都自己種菜,賣一天才賺300、400塊不夠生活。」
◤ 連讀書的到了假日也只能玩一個早上 下午就要來田裡幫忙
在菜園中就讀國小的孫子也來幫忙,身為阿嬤說:「到了假日讓家裡讀書的小孩玩一個早上,下午就都要來田裡幫忙,家裡的人都要加減作,我們家的小孩書讀的不好但都很乖,沒有時間跟人家出去到處玩。菜一般是下午才拔,但是現在菜少了拔不出一個量來,早上就要加減的拔。種菜只是換口飯吃,我做到二隻腳都快不能走了!冬天的菜已到了尾聲,現在已開始種夏天的菜。」
◤ 攔砂壩 天然山泉泳池
這天反方向從北宜公路轉進到沿山腳下的宜三路,往頭城市區方向進到頂福成,金面溪下層攔砂壩所構成的泳池,雖只有極陽春的換衣間,但不斷天然換水的清澈池水總在夏日吸引附近的居民來此消暑,若是在這游慣天然泉水的居民,應不習慣市區數天才換水、滿是消毒水味的游泳池。我只來此游了幾次,因沒本事沒吹乾頭髮而沒再來。這裡天然的好水只要必要設施略加適當的添加,應有助居民消暑近水之便。
◤ 福成廟下方的土埆老屋 有三種不同的磚砌窗
續往前,遇福成廟時轉進到廟前的聚落內,如果你是開車或騎車到頂福成來,由北宜公路來的到了福成廟就該停車下來用走的,頭城市街方向來的在派出所或福德溪橋前便要停車下來用走的,頂福成不大用走的較不易錯過應看的地方。沿著廟旁的路往下走便要用心觀看。
這聚落有數間老屋可觀,只是你得進到每條岔路。路旁312巷83號的土埆老屋,就有三種不同的磚砌窗值得細觀。而近山多數家屋檐下堆放著樹枝薪材亦是一趣,真想下回傍晚時特地來聞燒柴味,回味小時候在阿嬤家等待晚餐時的溫暖。當然最好莫過於交個在地的朋友與他們一起吃柴燒晚餐。
◤ 田裡「土地公仔」 有著農家對土地最純直的尊敬與祈禱
隨處可見水溝內不斷流動的清流是此地一特色,清澈的總不禁伸手進到水溝裡摸摸流水的溫度與感受它的乾淨,民家前的老伯正在洗菜,相信水多又潔淨他定能將菜洗的乾淨。另外最值得一提是田裡的石砌、磚砌的「土地公仔」,保留著農家對土地最純直的尊敬與祈禱。尤其是以當地石塊堆壘的石屋與拜埕最是對味。
◤ 宜三路靠山邊側老屋都可觀
回到宜三路上往頭城市區的方向走,靠山邊側宜三路二段385、397、399、431號等的老屋都可觀。其中399號老屋最為完整,屋檐下之台基來自石燭坑與福德坑的大石與大門砌磚間半圓弧外突灰縫更可細觀,左護龍內的老伯正在做著烤鴨,他說自己的烤鴨與香港人學的在宜蘭應屬不錯只有週六日才在頭城市場賣,聞著製作過程的香味不禁想一嚐美味。
◤ 派出所前分水盤將水一分為四 灌溉著田 灌溉著家
403號的老雜貨店,店主說從阿嬤開始經營已是三代,店內木樓栱、過往放散裝鹽的洗石子缸、木玻璃櫥、鋁製玻璃櫥與紛陳的飲料零食,則為恬靜的頂福成添了些交易的生活味道。431號可發現牆壁上的土埆磚的真實樣貌。439號福成派出所前的分水盤,將福德坑來的的水一分為四,分道往下灌溉著田、灌溉著家。
◤ 頂福成新建的屋子修修外表 對此處風貌最有幫助
在福成聚落裡隨處轉出就可見到群山、梯田與彎曲的小徑、清泉,最適合不同的季節、時間來此小遊,約莫二、三個小時便可讓心情清盪一番。若晚近數十年新建的屋子能略為修修外表,如舊時老屋般與環境協調,應該對此處的風貌最有幫助,此地戶數不多應可做努力,而這應比闢公園、處理小地景來得重要。
留言列表